首席节能官是作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原创性概念,首席节能官是一个组织内专门负责能源规划管理、节能技术应用和碳资产交易服务的职位,主要负责全组织的能源体系保障,提升组织节能管理效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是双碳战略的主力军。本书围绕首席节能官的岗位定位和价值,从概念与趋势、政策与标准、岗位与职责、知识体系与实践要求等方面对首席节能官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进行详细阐述,是绿色低碳战略下从事节能工作管理者、实践者、研究者提供的学习文本首选的学习提升文本。首席节能官微信公众平台将对书籍内容进行连载,期望得到众多节能工作者的建议与合作。
全面绿色转型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01全球能源形势分析
世界能源现状及作用
经过多年发展,世界能源转型已由起步蓄力期转向全面加速期,正在推动全球能源和工业体系加快演变重构。能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当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气候治理呈现新局面,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紧密融合,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转向低碳化、智能化,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进入非化石能源主导的崭新阶段。我国能源革命方兴未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多轮驱动的供应体系,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世界前列,具备加快能源转型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供应链安全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能源转型趋势
随着减排和环境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等技术进步和成本快速下降的推动下,全球能源沿着多元化、低碳化、分散化、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加速转型,正在进入一个能源转型发展的时代。
一是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本世纪以来,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风能和太阳能利用实现跃升发展,规模增长了数十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巴黎协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近五年来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约60%。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复苏,绿色产业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迎来新机遇。
二是能源系统多元化迭代蓬勃演进。能源系统形态加速变革,分散化、扁平化、去中心化的趋势特征日益明显,分布式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生产逐步向集中式与分散式并重转变,系统模式由大基地大网络为主逐步向与微电网、智能微网并行转变,推动新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经济成本下降。新型储能和氢能有望规模化发展并带动能源系统形态根本性变革,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蓄势待发,能源转型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趋于多元化。
三是能源产业智能化升级进程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智慧电厂、智能电网、智能机器人勘探开采等应用快速推广,无人值守、故障诊断等能源生产运行技术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工业园区、城镇社区、公共建筑等领域综合能源服务、智慧用能模式大量涌现,能源系统向智能灵活调节、供需实时互动方向发展,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深刻变革。
四是能源供需多极化格局深入演变。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度调整,进一步呈现消费重心东倾、生产重心西移的态势,近十年来亚太地区能源消费占全球的比重不断提高,北美地区原油、天然气生产增量分别达到全球增量的80%和30%以上。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众多国家积极发展新能源,加快化石能源清洁替代,带来全球能源供需新变化。
02全球能源形态对我国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生产国和碳排放国,能源体系呈现“总量大、不清洁、不安全”的结构特点。紧抓世界能源转型的历史发展机遇,通过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实现“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给安全,达到“碳中和”目标,推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绿色发展。
1、“能源革命”推动中国实现能源转型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大,2021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52.4亿吨标准煤。当前,我国能源体系处于能源需求体量大、油气资源相对缺少、新能源技术尚未规模突破的发展阶段。因此,中国能源转型可以谋划实现中国“能源独立”为战略目标,从资源禀赋、能源体系特点和发展阶段出发,按照“洁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方针,制定能源独立“三步走”战略:至2035年,化石能源为主、提速新能源;2035—2050年,化石能源与新能源并重发展;2050年之后,新能源生产与消费占主体地位。逐步促动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稳步推进能源资源型向能源技术型转型,最终实现“新能源”+“智能源”的中国能源体系。
2、能源转型推动中国实现“碳中和”
中国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中国政府已经明确了“双碳”发展目标,通过“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力争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108m3,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108kW。中国将加快推进化石能源向新能源转型的步伐,能源产业链将迎来加快重组、重构,引领中国能源产业实现前所未有的“能源革命”,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跨越。
03我国能源战略主要分析
对中国而言,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发展方式及资源享赋等产生了很强的锁定效应,要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潮流,必须从转变方式、调整结构等多个层面努力,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低碳经济道路上健康发展。《“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即推进能源革命,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主要从几个方面做出保障:
一是增强能源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强化底线思维,坚持立足国内、补齐短板、多元保障、强化储备,完善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经济平稳发展。
二是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坚持全国一盘棋,科学有序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三是优化能源发展布局。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能源供需衔接,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村能源转型变革,促进乡村振兴。
四是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造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五是增强能源治理效能。深化电力、油气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能源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现代能源市场建设,完善能源法律法规和政策,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降碳,提升能源服务水平。
六是构建开放共赢的能源国际合作新格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坚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能源开放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的能源安全。
04能源战略对高能耗企业影响分析
高耗能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耗能属性主要由产品性质和工艺特点决定,合理有序的项目建设实施,对健全产业体系、稳定市场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一是高耗能行业很重要,不可或缺。二是高耗能行业的高耗能属性主要由产品性质和工艺特点决定,言外之意就是没有绝对高耗能的行业,只有相对耗能高的企业和生产线。三是合理有序的项目建设发展是健全产业体系、保供稳价、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从“双碳”目标提出以来,被贴上高耗能标签的行业均受到一定影响:
第一,受到政策歧视。在项目投资、金融授信贷款、企业上市融资、出口退税、生产运营等方面受到了政策歧视,遭遇“一刀切”管理模式的中伤。比如,在金融授信贷款过程中,但凡是属于高耗能范畴就不予授贷,一些融资平台也对高耗能行业进行限制封锁。
第二,各地谈“高”色变。尤其被列为高耗能行业的铝冶炼、铜冶炼、铅锌冶炼等行业,几乎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喊打。因为能源紧张,有些地区对高耗能项目采取了“一刀切”式地拉闸限电和运动式“减碳”的强制做法,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有色金属价格的非理性上涨,不利于保供稳价工作的推动。
本章小结
本章在能源转型的宏观趋势下,阐述了世界能源转型在政治、技术、管理和商业4方面内涵。总结了以清洁、无碳、智能、高效为核心的“新能源”+“智能源”的第三次能源转型是世界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世界能源转型对促进世界能源体系健康发展、影响世界政治格局、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来源:首席节能官